證券日報7月18日報道:今年以來,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成為重要會議上的“常駐嘉賓”。除了被頻頻提及外,還迸發出“新力量”。
7月16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劉愛華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疫情期間催生了很多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將為經濟回升繼續提供有力支撐。
“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間,遠程辦公、在線教育、智能施工、無人配送這些新模式有效地化解了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堵點、難點,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快速發展,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等新產業形成了更多增長極,這些增長極將為經濟下一階段增長提供更多支撐。”劉愛華進一步介紹。
那么,上述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在后疫情時代還能否發揮作用?又將如何更好地融入居民生活?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陶金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分析道,即使沒有疫情的影響,以5G、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為推動力量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也會在經濟發展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疫情明顯加快了這個進程。
“在疫情防控和隔離期間,以遠程、在線為主要形式的多個領域新模式成了服務業領域中不可替代的主導力量,不但讓消費者集中體驗了這些產業,也乘機很好地對消費者的偏好和習慣進行了集中普及和教育。”陶金表示,以上產業已實現爆發式增長。
不過,提升消費者體驗才是持續發展的核心。陶金建議,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需要在技術及其應用等領域繼續深耕,一方面夯實技術基礎,一方面按照用戶真實需求和偏好改善應用場景,主動提高消費者體驗,而不是被動等待消費者去適應新的服務場景。
“看經濟形勢,既要用顯微鏡觀察當前之形,更要用望遠鏡看清發展之勢。”德邦基金副總經理、德邦優化靈活配置混合基金經理汪暉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認為,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消費習慣已發生改變,預計即便在后疫情時代,消費者對于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需求也將維持高位。
值得關注的是,4月20日,商務部消費促進司負責人表示,疫情發生以來,新型消費和升級消費不斷拓展,無接觸配送、無人零售、直播銷售等消費新模式快速發展。《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無人配送布局被多家企業加速“提上日程”。美團無人配送車從2月份開始在北京順義區配送美團買菜的訂單,公開道路常規化運營至今已完成5000多單;阿里ET物流實驗室研發的無人配送車,已在上海、天津等地的校園和居民社區投入使用;京東X事業部研發的無人配送車,已在長沙、貴陽等20多個城市落地……
談及未來無人配送的發展前景,陶金認為,在智能、5G實時通信等技術持續發展的背景下,無人配送的發展空間將會被逐漸打開。
“不過,就目前情況來看,無人配送還存在較多難題。由于物流場景非常復雜,尤其是涉及‘最后一公里’、商品入戶的相關問題時,無人配送機器還不能完全自主處理。另外,現在大多數無人配送機器的最終交付工作都需要人工輔助,可一旦人工進行輔助就意味著無人配送的價值就被大大壓縮。”陶金進一步解釋。
“新的需求、新的方式的出現意味著該事物有潛在的價值,且有繼續被挖掘和實現增長的可能性,而可能性對于部分投資者來說相當重要。結合當下中國和全球的經濟需求,預計消費、科技等行業將會產生新的需求和新的供給。”汪暉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