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日報7月1日報道: 近日,由首創期貨主辦、上期所支持的2022年“衍生品與風險管理研討會”之國際銅專場線上活動順利舉辦。來自有色金屬工業協會、中銅國貿、銅陵有色等的銅行業專家,分別就當前銅市場行情走勢以及上期能源(INE)國際銅上市運行情況、國際銅期貨工具的實戰運用等內容進行了分享。
據了解,今年以來,國際地緣局勢動蕩,國內外疫情反復,美聯儲激進加息,宏觀面導致銅價出現劇烈波動,尤其是近期以來全球銅價已自3月初歷史高點下跌近20%。展望2022年下半年,中銅國貿銅分析師繆媛嫻在會上表示,目前全球經濟周期已經逐步從滯漲轉入衰退階段,同時銅市場處于“銅精礦產能開始向冶煉產能傳導,精銅由短缺向過剩轉折”的格局,預計后市銅價仍將偏弱運行。
在銅陵有色首席分析師徐長寧看來,長期來看,全球銅的供需情況從緊平衡向過剩狀態轉換。目前,剛果Kamoa-Kakula銅礦第二期提前投產,加上高銅價對礦山生產的刺激,將加速供需緊平衡向供過于求的轉換,2022年很可能出現明顯的供應過剩。需求方面,全球經濟前景仍是最大的不確定點,發達國家滯漲風險加大。總的來看,銅本輪的上漲周期可能已經結束。
據期貨日報記者了解,2020年11月,上期能源推出了國內首個以“雙合約”模式運行的國際化品種——國際銅期貨,填補了銅產業鏈在國際貿易中使用人民幣計價的套保工具的空白,在服務實體經濟和助力期貨市場國際化進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據了解,國際銅期貨上市一年半以來運行平穩,規模穩步增長。數據顯示,今年1—5月國際銅累計成交量205萬手,同比增長3%,累計成交金額6588億元,同比增加12%。上期能源去年也拓展了可交割資源,新批注冊品牌和交割倉庫,切實服務企業需求。當前,越來越多企業開始運用國際銅期貨進行套保,部分企業開始采用國際銅期貨進行作價,國際銅期貨功能逐漸得到發揮。
首創期貨研究院負責人張小凱認為,從市場寬度、深度及彈性等評估指標來看,經過一年多的運行,國際銅期貨市場微觀結構已得到了顯著改善。針對有進出口業務的非實物交割企業套保需求,國際銅期貨相較于滬銅,在替代倫銅套保方面有成本低、跟蹤誤差更小、價差波動大易于移倉換月操作等三大優勢。
從現貨企業通過國際銅期貨進行套期保值的策略來看,徐長寧介紹,對于有復出口項下出口交割業務的銅冶煉企業來說,可以在出口窗口打開的情況下,通過期貨市場上買滬銅、賣國際銅鎖定價差,或者在進口窗口打開的情況下,買國際銅、賣滬銅來賺取價差利潤。關內外貿企業可以在進出口時選擇國際銅進行作價結算,以規避匯率風險;關外外貿企業也不用尋找買家和賣家,可直接買入或者賣出國際銅交割,大大提升了交易效率。
“國際銅期貨上市以來,銅陵有色便積極參與其中。受今年3月份俄烏沖突的影響,銅內外價差迅速拉大,在出口窗口打開的情況下,銅陵有色實現了國際銅期貨上市以來最大的一批交割。目前來看,還有一部分海外企業對保稅銅價格不太接受,未來在跨境貿易中,銅陵有色將繼續推動海外企業利用國際銅期貨進行作價。”徐長寧說。
繆媛嫻也表示,中銅國貿自國際銅期貨上市以來也積極參與交易和交割。她認為,國際銅期貨是上期所滬銅非常重要的一個補充,是企業管理匯率敞口非常重要的工具。在目前國際銅期貨合約的流動性和滬銅仍有較大差距的情況下,建議交易所考慮增加更多的做市商,進一步提升國際銅期貨的流動性,讓更多的套保企業參與其中。
與會嘉賓一致認為,國際銅期貨的上市為有跨境業務的企業提供了新的風險管理工具。目前來看,國際銅價格和海外銅價格更為緊密,企業可根據自身進口業務需求和風險敞口,來靈活調整兩個市場的頭寸。預計未來將有更多有進出口業務的中國企業嘗試在簽署國際合同中用國際銅期貨進行定價,使價格運用場景更為多元化,國際銅期貨的定價影響力也必將逐步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