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行業研究機構——標準普爾全球移動(S&P Global Mobility)周二發布報告稱,在最壞的情況下,歐洲能源危機可能會導致其汽車產量減少近40%,即每季度產量可能削減100萬輛左右。
在這份“冬天來了”的報告中,S&P Global Mobility警告,歐洲汽車行業的供應鏈已經受到新冠疫情和俄烏沖突的影響,而冬天還可能面臨能源成本飆升,甚至停電的巨大壓力。
該機構的材料和輕量化首席分析師Edwin Pope補充道,他們在進行這項分析時,北溪管道還沒有出現泄漏情況。這也意味著,歐盟汽車的實際削減幅度可能比該估算結果來得更大。
成本急劇膨脹
據S&P Global Mobility稱,歐洲的汽車能源成本已經從能源危機前的每輛50歐元上漲至687-773歐元,這給較小的供應商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急劇膨脹的能源成本抑制了歐盟汽車業的產量復蘇。據預測,從本季度開始到2023年底,歐洲汽車裝配廠的季度產量本應該達到400-450萬輛之間,但由于“潛在的公共事業方面的限制”,即能源價格上漲,產量可能減少到每季度275-300萬輛左右。
Pope表示,雖然今年冬天歐洲汽車公司還能掙扎一下,但如果沒有進一步的規劃,很多供應商可能將無法生存。
“我擔心歐洲地區有一些擁有先進技術的制造企業要么被迫破產,要么被(收購)摘掉自己的品牌。”
歐洲本土產量承壓之外,全球也受到波及。該研究指出,由于歐洲供應商向全球出口零部件,幾乎所有的汽車制造商都會受到負面影響。
德國煙囪已熄
素來以汽車享譽全球的德國正處于該漩渦之中。
據媒體報道,位于德國漢堡海港的安賽樂米塔爾大型鋼鐵廠的兩個煙囪中已經有一個不再冒煙,這家歐洲最大的鋼鐵制造商稱俄烏沖突以來,其能源賬單已經增加了七倍。
能源危機前,安賽樂米塔爾的漢堡工廠每年生產100萬噸鋼材,主要用于德國的汽車產業。
汽車零部件供應商Kirchhoff的老板Arndt Kirchhoff對此悲觀感嘆:“我們將在未來幾個月看到還有誰能負擔得起‘德國制造’的費用。”
LBBW銀行的經濟學家Jens-Oliver Niklasch表示,德國的商業模式是從俄羅斯購買廉價能源、原材料和中間產品,進而制造出一些出色的汽車和機器,然后將它們出口到美國和中國。但現在,屋頂上的一些瓦片壞了。
Niklasch表示,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來降低能源成本,生產過程中的某些制造業將流到其他地區。
但S&P Global Mobility的Pope認為,雖然德國十分依賴俄羅斯天然氣并逐步規劃淘汰核電,但與意大利等歐洲國家相比,德國仍有更大的預算空間來度過能源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