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份,王傳福就大膽預測:
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從2020年開始翻倍增長,去年全年達到35%,今年單月將會超過50%!
果不其然,單月新能源滲透率超50%的成就,早早地在7月份就達成了。
而新能源的燎原之勢,已經愈演愈烈——
國慶假期這幾天,不少品牌都“秀”出了自己的訂單量。甚至有的品牌每隔一兩天都會發一張銷量海報,從卷月榜、卷周榜快進到了卷“天榜”。
就連一向低調的零跑董事長朱江明,也在假期最后一晚發了個朋友圈,在給零跑產品站臺的同時,也感謝團隊在節假日的辛勤付出:
如果從國家報廢更新補貼的數據來看,置換新能源車的占比很可能會超過60%。這也證明了,接受新能源汽車的人已經正式成了多數,仍舊只接受傳統燃油車的人,已經需要被歸到少數需服從多數的“弱勢陣營”。
有一說一,社長作為汽車媒體,身邊的親人朋友們需要買車的屬實不少。但真正完全不考慮新能源、只選油車的人,已經很久沒有遇到過了。
更多的,是家里原本有臺“老舊燃油車”,覺得這臺車已經服役很多年,又聽說現在新能源車這好那好,剛好想在換車的時候置換臺新能源汽車開開。
那么問題來了,究竟是什么樣的人,才會在2024年依舊堅定地選擇燃油車呢?
第一類,不看新聞的人。
大家先別笑,我有證據!
截取某汽車網站影響力前100的賬號,最新內容光是標題里明確帶有新能源的,就占了41條。再算上標題沒有、但實際內容帶有新能源車型的,輕輕松松就能過半。
這一點社長作為汽車媒體,其實感受很深。
6年前公社剛剛成立的時候,新能源汽車聲量小、關注的人也少,很多思想傳統的資深媒體人是不屑于了解這種新生事物的(也可能因為沒什么錢賺)。
但現在隨著大家的關注度上升,媒體們也必須從頭學起,開始產出相對專業的新能源內容,這就導致了各大網絡平臺的新能源內容數量直線上升。
而在這么密集的信息轟炸之下,還依然不知道新能源已成大勢,那只能說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圣賢”了。畢竟新能源汽車產業,可是新聞聯播里的常客:
除了這些身處世外桃源的人們,第二類堅定選擇燃油車的,是那些很難改變消費習慣的人,也就是“保守主義者”。
“從來如此”是一股強大的慣性,而擺脫慣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沒有外部訊息的加入,原本的觀念其實是很難打破的。
以前買車的時候,并不像現在這樣有多種渠道可以獲得參考信息,往往是聽銷售怎么忽悠,頂多看看街上都跑什么車、問問身邊人的意見。
社長剛上大學的時候,還不流行在京東、淘寶買電子產品,大家基本都是去電腦城買電腦。現在回過頭再看,只能說這事就不能細想。
相同的道理,放到汽車上也一樣。現如今日系燃油車的鐵桿票倉,幾乎就是這一決策路徑的翻版:
自己手里就有至少一臺開了十多年的老舊燃油車,論皮實耐用確實沒得說,“一車傳三代,人走車還在”也能努努力。留下最深的印象,也是朋友們“有路就有豐田車”、“一日本田,終身本田”之類的美名。
說到底,這一爭執的根源,在于對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
在社會學領域,有一個著名的“鴻溝理論”,講的就是新技術應用的生命周期:
一開始,只有熱衷于新鮮事物的人會進行嘗試,這些人占比差不多是15%。如果這項新技術能夠憑借創新、獲得實用主義者的支持,就能順利跨越鴻溝,進入主流市場。
這時,新技術的滲透率會迅速到達50%(也就是現階段新能源的發展階段),隨后增速會略微放緩,再次獲得保守主義者們的支持。
從歷史的脈絡來看,從馬車到汽車、從功能機到智能手機……都經歷了這樣的發展過程。
而第三類堅定選擇燃油車的,就是那些“懷疑論者”了。
就比如一個聊到新能源車就一定繞不開的話題,新能源車會自燃!
新能源車的自燃率、自燃風險是不是真的比燃油車高、又如何解決,不是我們今天討論的重點(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想看的人多社長就來科普一篇)。
重點是,只要新能源車存在任何自燃的可能,就會讓這些用戶在選擇的時候打退堂鼓,哪怕燃油車也同樣存在自燃風險。
以及,這些用戶也認為,汽車就應該是大騾子大馬這樣的大型牲口,平時能一直正常使用、不出問題,才是最重要的:
(也不是所有油車都靠得住,所以當年耐造的日系車格外圈粉)
再加上新能源技術進一步突破之前,自然環境(比如冬季平均氣溫-10~20℃的東北)的限制,確實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新能源車的“生存空間”。
就比如去年北京下雪的時候,由于氣溫寒冷、車輛充電慢,很多新能源車尤其是網約車都在充電,熱門區域的充電樁基本都是滿的。
如果是東北、內蒙、西藏等地區,再疊加補能設施不夠完善的debuff,確實很難讓人下定決心買一臺純電車型,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插混/增程。
最后的最后,還有一類非常小眾的人群,基于個人偏好給新能源上了“一票否決權”。
就比如老楊放棄新能源的理由就是嫌棄座椅下面多了一層動力電池,多年的老腰怎么坐都不舒服;
再比如小張覺得新能源技術還在發展,不如等幾年再一步到位,體驗進化完全的新能源車;
以及隔壁老王,可能只是懷念內燃機的轟鳴,或是想要體驗極致的駕駛樂趣……
但更多的人,其實是在潛移默化中逐漸看到了新能源的優勢,感受到了新能源智能便捷的用車體驗,才愿意用真金白銀投上一票,親身推動新能源行業的發展。
寫在最后
社長今天和大家聊這個話題,并不是想要引戰,而是想要告訴大家,在市場經濟公平競爭的環境下,無論是誰買什么車,都是根據個人需求做出的選擇,沒有高下,也沒有對錯之分。
而新能源汽車銷量持續走高,歸根到底也是產品力上來了,才能從燃油車那里虎口奪食。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如今的汽車行業已是由新能源汽車在引領創新了。
這一點在中國市場、中國舉辦的各類車展里,體現得格外明顯。
最智能的車機搭載在新能源汽車上;最好用的智能駕駛應用在新能源汽車上; 就連熱效率更高的發動機,都和電機形成搭配,一起組裝到新能源汽車上。
而燃油車的發布會,又有多久沒有展示過突破性創新了?
固然新能源汽車還有缺點,但新能源汽車正以驚人的速度不斷進化。
三年前快充還值得專門拿出來說一嘴,如今行業內純電產品已經迭代到應用上5C電池、800V高壓快充,10分鐘充電500公里只是“撒撒水”:
去年寧德時代推出的麒麟電池,就宣稱在-10℃的低溫環境下,能做到30分鐘充至80%。隨著電池技術、熱管理技術的不斷發展,-30℃甚至-50℃等溫度更低、自然環境更惡劣的自然環境下,想必同樣也可以實現比當前更好的補能表現。
補能之外,續航、安全性等新能源汽車的其他短板,也正在一塊塊補全。
從這個角度看,新能源用戶抱怨的“電費漲價了”,實際也是新能源不斷走向完善的一個組成部分——
和補貼退坡一樣,隨著新能源產品力越來越有優勢,新能源汽車不再需要靠簡單直接的低價來爭取用戶,乘坐的舒適度、豐富的配置、和傳統燃油車相比跨時代的體驗升級,才是促使用戶下單更重要的因素。
正是基于這些優勢,最近幾年崛起的新勢力,開始有底氣去打造品牌。
“不要買雜牌電動車”的說法雖然是個調侃,但在燃油車時代,這種對于傳統豪華車品牌的戲謔態度從未出現過,因為從來沒有自主品牌能在品牌價值上與BBA們比肩。
可現在不同,至少在新能源領域,新勢力品牌已經憑借全球第一梯隊的技術實力,迎來了獲得品牌影響力的契機。
長此以往,用戶需要的品牌價值不再只能從傳統豪華車上獲得,高端新能源汽車一樣可以。
《論持久戰》中談論過,速勝論和滅亡論都是主觀和片面的,前者產生輕敵現象,后者產生妥協傾向。
新能源汽車的成就已經證明了其并非無意義的騙補產物,縱然用戶依舊對新能源汽車存在諸多顧慮,但這些顧慮隨技術的發展而被打消,所需只是時間而已。
接下來的新能源行業將會如何發展,讓我們一起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