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輸配電網訊:2021年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部署了未來能源領域的重點工作并指出,“十四五”是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要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控制化石能源總量,著力提高能源利用能效,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深化電力體制改革,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
(來源:能源評論?首席能源觀 ID:CEO_E? 作者:馬開志)
新型電力系統的通信需求
新型電力系統在演進升級過程中,電源趨于清潔化、電網趨于智能化、用戶趨于電氣化。一方面,隨著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和發電電量的提升,大容量型集中式新能源場站和海量泛在的園區家庭分布式小型新能源電站將在未來涌現,兩類新能源發電的間歇性和隨機性將對電網并網的安全性提出嚴峻挑戰。想要解決并網這一難題,需要接入大量的新能源場站氣象信息和運行信息,并做出實時功率預測計算與電網交互。另一方面,用戶側用電量和最大負荷在未來也將呈現雙極增長,電力負荷峰谷差增速明顯,單純靠擴容滿足最大負荷增長將造成極大的資源投入和浪費,因此,利用在線調節手段實現負荷優化運行勢在必行。
而處于電源和用戶之間的電網,無論從新能源電源接入消納、負荷側尖峰抑制,還是從電網的穩定高效運行方面來看,都需要向高效的、疊加了信息化功能的智能電網轉型升級。因此,不難看出,打造堅強智能電網系統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而適應智能電網需求的信息通信系統領域的各項關鍵技術手段尤其重要。
一般而言,傳統電網的信息通信需求主要包括調度控制類、運行檢修類和用戶數據采集類。調度控制類的實時性、安全性要求高,以光纖網絡承載為主;運行檢修類帶寬顆粒大、安全隔離性要求高,以局域無線和廣域光纖網絡承載為主;用戶數據采集類數量大、分布廣,以近距離物聯接入和無線公網混合承載。而在智能電網的運行控制方面,需要通過“大云物移智鏈”等先進技術與電力技術深度融合,實現全業務信息感知、全系統協同控制、全過程在線決策、全時空優化平衡、全方位負荷調度(簡稱“五全”)。實現“五全”需要在輸電、變電、配電和用電各環節擁有海量數據信息的采集,并且這些數據能夠高效傳送、精準速算和回傳。
為解決上述問題,以超低時延超高可靠(uRLLC)、大帶寬(eMBB)、大規模連接(mMTC)三大技術特性為主的5G通信技術脫穎而出,成為支撐新型電力系統能源轉型的重要戰略資源和新型基礎設施。
5G的三大發力點
2021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相關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能源領域5G應用實施方案》的通知,通知中指出,未來3~5年,我國將圍繞智能電廠、智能電網、智能煤礦、智能油氣、綜合能源、智能制造與建造等方面拓展一批5G典型應用場景,以有效提升能源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水平,為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提供有力支撐。
其實早在去年6月,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就發布了“數字新基建”十大重點建設任務,明確未來將重點聚焦大數據、工業互聯網、5G、人工智能等領域,并與華為、阿里、騰訊、百度等41家合作伙伴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作為“六保”“六穩”的重要一環,電網一端連接著能源命脈,另一端連接著不斷升級的消費市場以及數十億的民生需求,重要性不言而喻。當下,5G通信技術成為保障電網安全、穩定的又一大利器。
在配電網保護場景中,統計數據表明超過85%的停電事故與配電網故障有關,而5G通信的低延時、高可靠性技術優勢則可以大幅度地降低配電網的停電事故幾率。在5G獨立組網(SA)網絡下保護動作時間可縮短至幾十毫秒,策略優化后,故障自愈時間可由數分鐘降至幾百毫秒,大大減少停電時間,縮小停電范圍。廣東電網公司在配電網保護應用場景中充分利用5G網絡的uRLLC特性,搭載5G模組的智能分布式配電自動化,通過配電終端之間點到(多)點通信,改進了保護原理及配置,實現配電網雙端量、多端量保護,實現快速可靠隔離電網故障,提升了供電可靠性。
在智能變電站場景中,類似機器人巡檢、無人機巡檢等檢修任務需要高清視頻監測,需將多路4K超高清視頻實時回傳,要求網絡具備大帶寬能力,尤其是提供上行大帶寬業務保障,此時,5G網絡的高速率、大連接特性和邊緣計算等技術便派上用場,同時引入邊緣計算技術,使本作業區數據在本級管理區落地終結,大大提高了數據傳送效率,降低了數據時延。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與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對于5G在智能巡檢上的應用進行了測試驗證。
在網絡切片管理場景中,以往4G公網無法在電力領域進行專網應用是因為無法真正實現資源隔離,而5G網絡的切片管理可根據不同業務對網絡帶寬、時延、安全性、可靠性、地理覆蓋范圍等SLA(服務等級協議)需求,通過網絡切片技術從一張基礎網絡上“切”出多個相互隔離的、安全的、SLA可保障的虛擬專網,為不同的業務提供差異化服務。目前,5G網絡切片技術不僅可以滿足電網不同應用場景對于大帶寬、低時延、大連接、安全性、可靠性、隔離性、SLA保障的不同需求,還能通過網絡切片管理平臺和網絡能力開放讓電網行業客戶自運維、自管理自己的切片網絡。國網青島供電公司和國網南京供電公司與運營商合作測試和驗證了網絡切片在電力行業的應用。
5G落地的挑戰
上述提到5G在電力行業的應用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這些試點應用都是基于R15軟件版本的5G通信網絡和設備,目前測試的主要是eMBB類業務,網絡切片功能得到驗證。在配電網保護等低時延類業務測試中發現,時延不能連續穩定保持10毫秒以內,存在時延抖動和重傳現象。海量連接場景沒有規模測試,并發接入處理能力受網絡配置的控制信道資源、業務信道資源、內存硬件資源和系統算力影響,目前還不能全面實現每平方千米百萬級別的并發連接。當然,如果并發的界定不是絕對精準的同一時間點,允許毫秒級的時間差,系統的實現就會容易許多。
應該看到,5G在電力行業落地的挑戰還有很多,因為傳統電力系統是典型的工業系統,各方生產要素是約束性的,安全冗余度較高,而信息通信系統建立的模型是共享高效的,具備海量連接能力的物聯網實時性容忍度較高,允許延時重傳(NB-IOT已納入5G標準體系),但是公共資源收斂共享導致其實時并發接入能力不是很強。因此,當前利用現有5G公網開展電網5G試點應用項目均為eMBB數據傳送類業務,而基于uRLLC的配電網保護業務,因目前5G現網R15版本并沒有特殊機制保障而性能不穩;基于mMTC的海量連接類業務基本沒有開展,后兩類業務的開展需要R16以后的技術標準支持,相應的5G網絡架構也會有針對電力行業應用專網的特殊設計才能保證應用。
5G公網在行業上的應用不是4G網絡時代的“盡力而為”,而應該是因需而建。在后續的標準產品研發和網絡部署應用中,公、專網兩種模型的沖突處理機制研究是需要予以重點考慮的。
目前,5G的頻譜利用率較4G提升了3倍,5G網絡的能效較4G提升了10倍,但是由于數據需求的增長是數百倍的,因而社會上產生了對于5G網絡基站占用頻帶資源過寬,單基站能耗偏大的一些認識。隨著相關基帶調制技術和射頻技術的發展,相信這些問題會得到解決。
雖然社會上對于5G網絡能耗偏大還有一部分偏差認識,甚至會有發展5G與“雙碳”目標是否背離的猜測。但實際上,因為5G網絡承載的數據量將會達到4G網絡的數百倍以上,因此5G網絡將會在千行百業“雙碳”達標過程中起到強力數字化支撐保障作用。自5G開始建設以來,網絡建設成本已經趨近4G網絡,但是因為行業應用尚少,終端模組受規模限制成本還有很大下降空間,需要產業鏈各環節企業共同努力,降低成本。
電力供應與信息通信是現代人類生產生活必不可少的兩大基礎設施,5G技術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技術手段,進入5G新基建時代,5G與電網這兩大超級基礎設施的融合促進,將引領新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