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大平臺及媒體人都在聊限電,包括黑色、有色、化工行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從各大省份地區來看,比如:江蘇、浙江、廣東、廣西、云南等在內的至少10余個省份,多家上市公司不約而同地發布了“限電停產”的公告。尤其是珠三角,出現了史無前例的“限電潮”,一些地區的限電幅度是相當可怕的,甚至出現了“開一停六”的情況,也就是開工一天,停工六天。根據規模、行業、性質的不同,限電幅度會有不同。
從限電發酵至今數日,從幾乎所有的分析文章來看,幾乎都是直指煤炭價格太高以及能耗雙控壓力這兩大因素,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不妨把眼光放的更高一點。今天,SHMET就從宏觀角度來看看,我們國家到底為什么要限電,而我們有色行業的龍頭企業或者是其他行業的龍頭,在這場限電中,到底承擔了什么角色?內容有點長,但值得讀完。
相信很多人、很多企業已經很久沒有經歷過“停電”了,大家也許都在想一個問題:好好的,為什么就突然缺電了呢?真的缺電嗎?
其實,中國不缺電。肯定會有人問,不缺電的話,為什么還限電呢?其實這根本是兩回事。
要知道,中國是這個世界上最不缺電的國家了,從數據來看,盡管我國單年度發電量在7.5萬億千瓦,但是截止去年底,我國總電力裝機是22.6億千瓦,這是什么概念?按照每小時發電量22.6億度來算的話,每年大概總量是20萬億度的產能。
但是相對的,我國一年用多少電呢?2020年一年,我國總用電量才7.6萬億度。20萬億供應7.6萬億,說是因為保民用電緊張,所以要拉閘限電,這個理由難以站住腳。
當然,不能完全這么算,因為要考慮,水電有枯水期,光伏發電晚上無法發電,風能發電也不是每時每刻都有風力來供應。那我們就按照一半時間來算,或者我們就當沒有水電、沒有風電和光伏發電,單算火電,那現在火電的總裝機是多少?12.45億千瓦,占了一半多,就算去掉維護的時間,每年至少也有9萬億度。9萬億供應7.6萬億。你說中國缺電嗎?至于有些文章說到的動力煤瘋狂漲價,更不是主因。我們要明白,動力煤從2008年就已經飆到了140美金/桶,也沒有少買呀。
所以,現在有些省份生產限電,并不是電不夠,其實是不想讓它夠。可是,說了這么多,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很多時候,我們看問題不能就問題本身來分析。限電這個事,我們要先看中國宣布停止境外煤電建設,然后我們再來看國內限電。
中國停止了境外的煤電項目,國際主流媒體基本上都是歡迎的。要知道,發展中的國家在建煤電的,主力軍應該就是中日韓了,但日韓在四月份就宣布退出了,現在就剩中國了,我們中國是承擔著輿論壓力的。中國退出確實會造成后發國家電力建設受阻,這是事實。但這是時代發展造成的,全世界都在追求低碳環保。
隨著中國的退出,發展中國家就很難得到充足便宜的電力,工業化進程就會受阻。要知道,在煤電這一塊,中國的技術是最高的,但價格卻是最低的。從技術和數據上看,中國的超超臨界機組,發一度電消耗標準煤是265克。但如果其他發展中的國家本國生產,400克煤能發一度電已經算非常不錯了。哪怕是發達國家也很難降到300克以內,這就是和我們中國的差距。中國超臨界、超超臨界機組并不是想有就有的,就像是中國的高鐵技術,其他發展中的國家能學得來嗎?發達國家考慮世界輿論的因素,也是不敢過度開發的。
我們要知道,煤電是發展中國家最穩妥的電力供應了,因為核電不是每個國家都可以操作的,水電也需要依賴地理環境和季節,比如我國的云南省,就是天生的天時地利,而風電和光伏又不穩定,還需要儲能設施。
但我們剛才說到了,中國退出以后,現在火電又沒人給他們國家建了,而本國自己建起來的火電廠又成本太高。但是工業化是沒有電是萬萬不能的,電價過高也受不了。那他們怎么辦呢?
他們從我們中國直接買電不就行了嗎?中國發的電,直接送到他們國家的廠里,還比你本國自發的火電便宜,你買不買呢?
至于后一步,中國的電怎么輸送到別的國家,那大家都知道吧。特高壓輸電的技術中國絕對是獨步世界。
所以,我們國家正要構建一個亞歐大陸的輸電網,然后延伸到非洲美洲,而這個規劃已經研究了很多年了。我們想想阿富汗,從中國或者巴基斯坦輸往阿富汗的線路是什么時候開建的?要知道阿富汗本身處在亞歐大陸的中間,這個國家缺水,水電肯定靠不住,核電更不用想,光伏風能也不可靠。所以,煤電是最合適的,阿富汗也有煤,但現在沒人建火電廠了,那只能從中國或者巴基斯坦買電了。而向中國買電,只用人民幣結算,必將加大世界上人民幣的地位呢。這塊我們在這里不做展開。
我們再來看國內限電。當然,國內限電應該說有一半因素是因為和特高壓電網的計劃有關的,但還有其他原因,尤其我們有色產業,更需要關注剩下另一半的其他原因。
首當其沖的原因,肯定是壓縮落后產能。我們中國人有個特點,往往是哪個掙錢做哪個,到最后導致原先掙錢的那些個行業都不掙錢了。細想想是不是這樣?有色冶煉、有色加工,甚至有色貿易(包括和貿易掛鉤的銀承貼現)是不是都是這樣?尤其低端產業,更是如此。低端產業的調整可能帶來暫時性的失業問題,但為了大局,這些陣痛必須忍受。為了大局,這些陣痛必須忍受。
其次,是調整產業架構。從地區來看,你可以問問,深圳的企業這次限電了嗎?沒有,或者說并不嚴重。但是廣東省以及旁邊的東莞,全部限電。相比之下,深圳的少量限電不痛不癢。江蘇、浙江,是不是限電就很嚴重,但旁邊的上海限電,是不是幾乎也和沒事人似的?明顯嗎?因為深圳、上海的產業結構高端,同樣耗電這幾個地區掙錢更多。隨著幾個特大城市的示范效應,將來更多的企業和人,都會往高端產業發展。
最后的原因,也是我們一直在說的,碳中和,節能減排。我們來看下面這張圖,應該是大家近期閱讀文章里出鏡率很高的一張圖。這張圖,你一看就明白了。現在限電嚴重的省份都是達到了紅色預警的。雙綠情況的省份用電情況沒那么嚴重,都挺好的。
而且,在控制碳排放這一塊,我們國家是嚴格執行,說一不二的,經濟增長、保就業都要靠后。你看別的發展中國家該排放還排放,首選就是保經濟發展。為什么我們國家要這么嚴?我們要明白,人類社會是有共識的,一旦某一個共識達成,有些事你就真的做不了,碳中和也是這樣。一旦人類社會達成這種共識,你就真的排放不了了。中國現在以身作則,碳排放達到指標,寧愿不發展不掙錢,寧愿有人失業,也不超標。目的就是忍一時之痛,推動這個人類的共識盡快形成。
但發展中國家還是要用電的,發展中國家不像發達國家,想用核電用核電,想在海上建個風電就建個風電。所以,煤電是最合適的。現在排放又成了問題,發電成本還高。那怎么辦呢?就是我們之前提到的,從中國買電就成了最好的選擇。同樣的,聯合國也一直都在呼吁全球停建火電廠。所以,天時地利人和,都有利于中國建設跨洲電網這個大棋局,哪怕忍一直陣痛,也要完成。
所以,這就是現在限電的主要原因,控制排放。壓縮落后產能調結構是附帶的。
另外,有人提到的控制煤炭漲價,打擊澳大利亞煤炭出口等,不值一提。要知道,我們中國的煤炭進口才不到10%,能打下來最好,主要目的并不是它。
我們要明白的是,中國未來的用電量還會大幅增加,不光是國內用,還需要做好出口的準備。新增的發電量主要是來自于可再生能源,比如直到2035年抽水蓄能中長期發展規劃是狂建抽水蓄能,十四五6000萬千瓦,十五五1.2億千瓦,2035是3億千瓦裝機。當然,火電肯定還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未來會慢慢用作調峰和后備力量。現在的用電緊張,是因為新能源發電還沒跟上,同時又要控制火電排放暫時造成的。
所以,如何去看當前的生產限電,是不能只盯著減少生產,壓縮產能,以及推高美國通脹這些方面去看的。以中國為中心的跨洲電網也可以理解成資源重組。組建跨洲電網,改變人類能源利用方式,來推動生產力爆發。放眼全球,中國可以說是天選之國。以中國為中心的,也是被我們掌控的跨洲電網形成規模,會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
接著,我們就再把目光調回有色產業。從各大平臺以及SHMET自身了解的情況來看,本次的限電,影響供應冶煉端最明顯的品種是鎳(包括不銹鋼)、鋁、鋅這三個品種,而銅品目,更多影響的是下游加工企業。但是,哪怕是下游受到更大影響的銅品目,各大基本金屬在本次限電中,從價格而言普遍表現出利多的影響,尤其是鋁和錫品種,波動更為劇烈。同時,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怪相,似乎市場更多的分析都趨于冶煉端,而下游端分析相對較少。比如在上圖表格中未提及的河南省,據悉當地由于電網線路負荷過大,電力部門直接拉閘,導致當地鋁板帶箔企業全面停電停產,原生鉛冶煉企業生產亦受到影響。作為有色金屬中幾乎被定性為夕陽品種的鉛我們暫且不論,從其他品種來看,在遭遇限電后,龍頭企業到底現狀和心態以及后期的發展如何呢?
其實,作為冶煉企業而言,被限產后,伴隨著價格的明顯上漲,單位利潤是明顯增加的。以鋅冶煉廠為例,鋅冶煉廠的利潤主要由加工利潤、二八分成以及副產品收益構成,加工利潤即為鋅精礦加工費與冶煉廠實際加工成本之間的差額。而冶煉廠的主要成本包括電力、人力、設備折舊、運費等,不同冶煉廠的噸鋅冶煉成本有所不同,國內鋅冶煉廠行業平均成本大概在4800元/噸。也就是說,二八分成的模式下,如果當鋅價漲超15000元/噸時,冶煉廠是可以分到超出部分的20%的。這與銅冶煉廠不同,當鋅價上漲時,鋅冶煉廠能賺取部分絕對價格上行的收益。此外,鋅冶煉過程中產生的硫酸、白銀等副產品也能增厚冶煉廠利潤。年初至今,硫酸給各大冶煉廠盈利增厚最為明顯,銅冶煉廠亦在其中獲益。所以,冶煉廠被壓產不能達成年度計劃目標,屆時可以解釋為不可抗力,但同樣的,冶煉廠壓產后的總利潤,出現明顯的下降的可能性并不大。
另外,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本次限電后影響較大的銅、鋁以及鋅品種,我們國家儲備局是在7月開始不斷持續性的在市場拋儲,用來緩解下游原料需求的。而未有操作的鎳和錫來看,鎳這個品種本身在之前炒作新能源后,價格就未有明顯拉升,這就導致其缺乏資金青睞,自然趨利的資金就開始涌向未有原料彌補的錫品種,這也就解釋了為何錫近期的拉漲幅度是最大的,增倉幅度更為明顯。緬甸錫礦的供應不確定性與錫冶煉廠限電減產,加上資金的瘋狂推升,它的價格不漲誰漲呢?
下游方面,江蘇、廣東等地都是加工企業的集中地,但在明顯壓產后,能活下來的是不是都是大中型企業?所以,這也可以看到,各下游加工企業分規模之間的開工率相差甚遠。而隨著海外疫情后的工業等緩慢復蘇,海外的訂單紛至沓來,當中小型企業退出市場后,這些訂單會到哪里呢?要知道,今年整體終端的訂單并不差。所以,今年其實各有色品種的下游企業真正消耗原料量并沒有出現明顯下降,加上進口貨源的缺乏,這也就是為何銅、鋁、鋅等品種今年難以出現明顯累庫的主要原因。
這都是我們之前說到的產業鏈優化,優化之后呢?考慮已經在海外不斷開展我國企業的自有礦,是不是老外的原料礦只能賣給有限的冶煉廠去消化,增大我們海外礦TC的定價權?而下游企業在經過優化后,是不是訂單只能流向龍頭企業,反而訂單比原來增加呢?所以,不論是冶煉還是下游加工的龍頭企業,在經過短期的陣痛之后,后期是不是可以期待呢?誰說下一個十年后,就不是制造業風聲水起的日子?(上海金屬網)